纵观世界,目前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。北京每年增加人口约50万左右,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。现有人口已经达到2100万,其中800万是流动人口,即外来务工人员。如何使这么庞大的人群完全融入城市,是很多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。
这次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做了全新的部署和政策制度的设计,包括资金投入、户籍改革以及土地制度等问题。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,同时对经济和现代化的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。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中国正在这条路上走着。
同时,特大城市还面临资源环境制约,要控制人口规模。规划对此作出一个分类指导的方案:对特大城市、尤其是一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,要控制人口规模;五百万以下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放开户籍;小城市则实施鼓励。
就北京而言,正处在既要解决好既有的800万人口融入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,同时还要控制好增量。因为人口资源环境对应2100万人,能源、土地、水已经无法支撑人口规模继续高速增长。城镇化的话题扯到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,特别是在“怎样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,还要发挥市场的力量”方面迫切需要改革。
“雾霾围城”的解决方案
关于北京空气污染问题,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,不是在讨论问题重要性、必要性的阶段了,而是寻求用最快速度、最大决心来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从政府决心的角度来看,无论是投入还是利用经济、法律各方面的手段,政府已经竭尽全力。北京市刚刚由人大通过了有关空气污染的条例,这可能是全国第一个用立法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。
去年,北京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700多亿,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要放弃很多跟北京核心功能不相符的职能,做“瘦身计划”,在很多领域要做到零增长,比如大量发展快捷轨道交通、管控高排放的小汽车。四环内要实现“无煤化”,广大的农村不光是燃料还有生活方式的问题,这个工程非常复杂。针对工地扬尘,要把所有的运输车辆密闭化。这些措施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都会看到很详细的时间表和投入的计划,并且和各部门,和各级单位签“责任状”。
“京津冀”区域共同发展
城镇化的出路在哪里?从区域共赢方面看,相较于西方城镇化,中国城镇化的创新点在于要走区域共同发展的道路,从空间规划上用城镇群的方法来解决单一的城市过度集聚、膨胀的问题。
人人都愿意到大城市来,可是大城市无法再快速提供高质量生活,只有分解到相应的中小城市,让人们就地、就近城市化,这是城市化成本最低也是最佳选择。
像北京这样人口达到一千万以上的特大城市,不能简单鼓励人自由迁徙、自由流动,这样做将会导致更加严峻的环境灾害和社会问题,要对整体——无论迁徙到这个城市的人口还是原住民负责。
针对“京津冀”区域概念,将把城市各项功能在区域里进行分解,合理规划分布,使人们不一定进到北京城,但能享受跟北京差不多的生活环境,或找到同样的就业机会或者公共服务,这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其中对交通和其他的政策设计方面,包括互联网,都为这种城市区域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体系,是一个新的机遇。
对“京津冀”来说,最大的难题是在京津冀的规划和政策制定,以及实施过程中怎么把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处理好,不要人为设定,也不要为利益所左右,更不要抄袭概念。要遵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,科学合理地界定城市的功能,不能炒概念。